印度程序员所谓的“量多”是建立在极差的质的基础上的。
印度相当多数的程序员不是正规大学出来的,而是通过类似于“北大青鸟”之类的机构,草草的培训一段时间就出来的。
雷军曾经在2001年到了印度,考察过印度程序员,他说
参观印度软件公司,非常明显的一个感觉是“软件工厂化”。在印度,软件开发流程的控制可以精确到巧分钟,软件生产简直就是工业流水线。程序员加人一个公司很长时间,可能根本不知道整天编写的代码是干什么的,他只管完成自己的程序和文档
印度的程序员本质上是把软件行业变成了一个工业生产,几乎所有的印度程序员的程序结构,注释,变量命名几乎一模一样,这是规范化生产的好处。
但是坏处就是,印度程序员压根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写,根据《印度IT工程师技能报告》指出
只有2.21%的程序员能够写出功能完整,高效率的代码。
2.56%的程序员能写出夹杂错误,效率不算高,但是能够基本运行的代码。
大批大批的印度程序员是写不出最基本逻辑的代码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把软件行业当成加工厂来做,就如同一个富士康流水线的一个工人,你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他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他不知道,甚至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东西对于整个产品有什么意义,他只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
去印度开公司没有问题,搞搞外包即可,不能把核心东西交给印度人来做,架构要自己来,印度程序员只负责填充,就如同富士康的生产线一样,那么印度程序员还是很合格的。
印度有如此多的程序员,便宜量又足,可是印度本身几乎没有产过像样的软件,这就很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