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

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

作者:冷哲

来源:冷风吹牛(ID:lengfengcn)

我仍然记得当年苹果第一代iPhone手机发布的样子。

它的交互方式和使用体验,完全是在消费者还想要“更快的马车”的时候,把一台保时捷911放在了他们的面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那时都没有意识到它将带来怎样的冲击。

iPhone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那不仅仅是智能手机时代,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

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

在随后的数年中,iPhone就是“最高科技、最前卫设计”的代表。Siri、指纹解锁、线性马达等等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在iPhone上,使之遥遥领先。

那时候世界上只有两种智能手机,一种是iPhone,另一种是“其他手机”。

然而,随着一代又一代iPhone的推出,苹果的手机产品却好像逐渐失去了魔力。

最新推出的旗舰产品,相比于竞争者来说,既不够大胆,性能上也缺乏亮点,各方面的硬件特性都无法与其超高的价格相匹配,最终落得个销量锐减,股价大跌,负责零售的高级副总裁引咎辞职。

是什么让苹果手机失去了魔力呢?

有的人说是库克这个CEO,和乔布斯还是不能比,没有创新和冒险的精神。有的人说是那个奢侈品行业出身的零售副总裁不懂手机。

在我看来,无论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其实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创新本身的规律。

产业发展的S形曲线

一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过程。亦即,并不是说随着时间的推延以及研发投入的不断积累,技术水平就会以类似不变的速度上升。相反,这是一个S形曲线。

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

在产业发展的早期,技术水平上升很慢,这是这项产业技术的婴儿期。

等到一定的节点,技术水平随资金与时间投入而上升的速度会陡然提高,这是产业技术的成年期。

再过一段时间,就进入了这项产业技术的老年期,持续投入重金和巨量的时间已经不能够带来多少提升了,这时候企业如果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及早开始投入资金,孵化下一种产业技术,进入下一条S形曲线。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理查德·福斯特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一书中提出的S形曲线,虽然是80年代的老理论了,但其解释力经久不衰。

回到苹果手机这个问题上。虽然很多人抨击说苹果失去了早期的锐气,不再能引领创新,但是它的竞争对手们,也并没有强到哪里去。

为了不断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不同厂商可谓各出奇招,然而这都是有代价的。有的以寿命为代价,有的以易用性为代价,有的以整机重量为代价,有的以功能为代价。这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比iPhone有什么本质性的提升。

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这种形式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产业技术的老年期,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量时间的投入,并不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提升了。

因此,iPhone失去了以往的光环未必真的是管理层犯了多大的错误,而很可能是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

对于智能手机来说,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都在尽快寻找下一条S形曲线。

是手机AR?是柔性屏?我觉得都不是。这些技术都是小修小补,都只是产业技术老年期里面那些耗费不訾、成效微末的提升。

我们需要接受的事实可能就是,智能手机越来越进入到笔记本电脑一样的状态了,其产业模式可能会长得越来越像笔记本电脑了,在常用功能区别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价格、定位、可靠性将居于前列。这对于过去标榜创新、前卫的厂商是不利的。

因此,我对苹果未来在手机市场的前景并不看好。苹果本次的销售额衰减,并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是长期衰弱的开端。而苹果对供应链的超强控制力,可能也会受到销量衰落的冲击。

对于苹果来说,要重现辉煌,大概需要寻找到全新的下一代产品才行。

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

就像上图中一样,在产品技术进入老年期以后(甚至可能是在进入老年期以前),相关企业就要开始着手对下一代产品技术进行投入。

下一代技术一开始可能还没有这一代技术好用,但是随着投入增加,新技术最终会超越“马车”,然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北美来说,工作人群每天开车通勤平均要用一个小时以上,如果汽车能够自动驾驶,而汽车内部可以做成一个影音俱全的工作/休闲中心,那显然是一个足以启动下一个S型曲线的产品。把握住这个产品,就把握住了下一个重要的网络接入点。

无怪乎谷歌和苹果,两个和汽车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都要去争夺自动驾驶车辆市场。

再者,智能AR眼镜可能是未来能够替代智能手机或至少与之平行的重要产品。

但是相关的技术还在婴儿期的早期。

谷歌已经做了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微软试图从商用产品来切入,苹果至今似乎还没有动作,这显得不太正常,我们大概能在未来几年中看到苹果的概念产品展示。

这都是相关企业试图切入下一条S形曲线的尝试。

S形曲线的其他启示

产业技术发展的S形曲线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很多问题。

比如说,早年间有人在抨击我国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说,使用集成电路的电子计算机刚出现时,我国和欧美的差距并不大,但后来我国放弃了追加研发资金,导致这一块极大落后于外国。

现在回头再看,这可能并不正确。

当年中国经济不发达,在这个领域的研发投入很有限,但因为这个领域尚处在婴儿期,很大的投入和较少的投入,两者产生的技术水平差异可能并不大。但是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欧美会很快进入到技术的成年期,快速甩开中国。

无论当年中国是否选择历史上的做法,现状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反过来说,如今电子计算机产业,已经进入了老年期。

还记得1990年代的时候,一款新发布的笔记本,到第二年,配置就开始落伍了,到第三年有些软件就跑不动了。而我2012年买的电脑(于2013年换装了SSD),一直用到今天(2019年)还完全堪用。

1990年代,CPU发展日新月异。而如今,因为产品性能提升犹如挤牙膏一般,一次就提升一点点,英特尔已被戏称为“牙膏厂”了。

如今,英特尔10nm技术难产,原AMD的芯片生产部门,即如今的GlobalFoundry,已经公开放弃了7nm技术(与英特尔10nm技术同属一代)的研发。当今能够达到量产7nm芯片的,只有台积电一家。相关工艺、技术的继续提升,希望并不大。

产品技术进入老年期,是先行者的噩耗,但却是追赶者的喜讯。

当产品技术进入老年期的时候,巨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已经换不回特别显著的产品技术水平提升了。追赶者就可以利用有限的研发投入,达到与先行者差距不大的水平。

这时候,产品的定位、可靠性、价格等等要素,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中芯事件的爆发,可以说恰逢其时。

如果爆发在芯片产业的成年期,无论中国政企两届有多大的投入,大概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然而它恰恰爆发在芯片业进入老年期的时候。这意味着,五到十年的持续投入,很可能能够让中国涌现一大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芯片企业。

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到,欧美企业正在各个领域寻找“下一条S形曲线”。

比如,在计算机领域,量子计算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站,正如在智能手机方面也有诸多可能的下一站。

如果不能在下一条S形曲线开始的时候就加紧投入,跟上先行者的步伐,那么极有可能发生的是,我国的企业费心费力打下来的,只是一个行将淘汰的产业细分领域。

而欧美企业可以借助新兴的产品对仍然固守旧产品的我国企业进行“降维打击”,重新把市场夺回去。

这种事情以前就发生过。

我国曾经凭借着技术引进和成本优势,吃下了大量的传统显像管电视机市场。然而欧美日企业很快凭借着液晶显示屏技术,用液晶电视打垮了一大批中国电视企业,极大地夺回了市场。

所以,我国企业要做的,不仅是加紧投入,吃下已经进入老年期的产业市场,还需要盯住下一条S形曲线,及早参与那里的研发和竞争。

然而,创新总有失败的可能。你所瞄准的下一条S形曲线,未必是最终获胜的那条。在显像管电视机被淘汰的过程中,曾有多种不同的技术路径。

其中一条是等离子显示技术,我国一家声名显赫的电视机企业曾在技术换代时在等离子技术上投入重金,然而,结果却是液晶显示技术获得了最终胜利。

所以,在赌下一条S形曲线的时候,我国企业终究要学会面对创新的不确定性。这对于习惯于成熟技术引进的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变。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以原创、转载、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21-51697771-8029,邮箱:mj@cndns.com ,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

热门TAG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