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的三个误区是什么?让这个聘用科学家做营销的公司告诉你

此刻,假如你是一家全球顶尖的设计营销咨询公司的老板,现在你的公司想要招聘营销人才,推动企业的创新。

那么,你会把目光锁定在什么人身上呢?

是人才市场上工作阅历丰富的一线营销人,还是功劳薄有一本书那么厚的营销大师呢?

有这样一家公司,曾经为苹果设计出第一款鼠标,给宜家打造出2025概念厨房,在2018年“世界500强品牌排行榜”上,以设计营销咨询公司的名义,高居234的位置,这家公司的名字叫“IDEO”。

面对刚刚的问题,他们没有选择什么营销大师,也没有找那些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反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了人类学家的身上。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人类学家。

就连公司的总经理汤姆·凯利都说:

“这可真是个清闲的美差事啊,这些博士要做的就是观察人,然后拍几张照片和视频,回来给我们讲讲故事,这能叫工作吗?”

在总经理的视角当中,只有那些操作着复杂机器的工程师、以及设计各种优秀产品的设计师日常所做的事情,才能称之为工作。


但正如那句话所说:“谁都逃不过‘真香定律’的法则”,几年之后,汤姆·凯莉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因为实践证明,人类学家竟成为了IDEO内部最重要的创新源泉。

其中有一个案例,可能很多人都有听过,是关于火车站饮料亭的时钟设计。

这些人类学家们在火车站的观察中发现,在列车到达的前几分钟,站台上的乘客通常都会望向饮料亭这边,然后看一看手表,再看看列车,最后定在原地,等列车到达面前。

这几位人类学家意识到,这些乘客是想要买点东西喝的,但是却害怕错过列车,于是选择了站在原地等待。

他们把这个想法传达给了饮料亭公司,于是乎,这家公司就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饮料亭,上面挂着醒目的钟表,用来提示乘客,他们还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买一瓶饮料。

结果华沙火车站的软饮料销售额大幅增加,而一些营销公司得知了这个方法后,也纷纷加入实地观察,成为了这个方法论的忠实信奉者。


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是IDEO和某玩具公司的合作,起初,他们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和数据,来研究孩子们的喜好,从而打造出一款孩子们真心喜欢的玩具出来。

然而几次三番下来,并没有什么成果,这时,一位名叫凯特·伯奇的人类学家站了出来,他是这个项目的牵头人,同时也是一名设计师

他就对团队中的人说:

“每一代的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像我们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相比,完全没有相似性,我们必须要接近现在的孩子,搞清楚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于是他们的团队纷纷走出办公室,去接近小孩子,但是问题又来了,大家都是成年人,而且大多都未婚,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聊天。

那些孩子刚听一两句话,就立马不耐烦了,表示不想和眼前的这个人交流,凯特·伯奇想了想,给团队的人出了几招:

比如见到孩子先蹲下来,夸一夸他的鞋子,或者问问他,如果给他100块钱,他会拿去做什么,再或者,你也可以分享一个自己的秘密给他等等。

还别说,这个方法真就奏效了,孩子们和这些大人交谈甚欢,纷纷吐露心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IDEO的这些人,他们最终也完成了和玩具公司的合作。


说到这里,你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人类学家和营销工作有什么关系,更想不明白,人类学家怎么就推动企业的成功创新了。

其实说回IDEO这家公司,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们确实是敢用人,而且也是会用人。

敢用人不必多说了,有多少公司的老板,敢把科学家搬进自己的企业呢?

而说到会用人,就不得不提一嘴他们的文化理念,那就是“依靠创新推动企业进步”,IDEO启用人类学家来驱动创新,一方面是他们践行了这么多年企业文化的积累,另一方面,不知道你发现了没:

营销工作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透过对人类消费行为的观察,来获取人们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以及动机。

而人类学家恰恰是观察方面的高手,而且他们研究的内容,正是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这么一看,你是不是就明白,IDEO为什么“会用人”了?

这几年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打通,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板也开始效仿IDEO这样的做法,美其名曰“颠覆创新”。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公司的老板,去年的这个时候,招了一位书法大师和风水大师来公司,意在用注入文化的力量,来帮助公司改变现有的情况。

这的确够颠覆,也够创新,但说到结果,除了公司的墙上多了不少字画和罗盘之外,公司的业绩始终也没能提上来。

你说这能叫创新吗?我觉得这就比封建迷信强上那么一点点,最多算是开放迷信罢了。

其实我个人在看过了IDEO的创新实践之路后,发现我们的企业,对于“企业创新”这个字眼,多少有些钻牛角尖了。

在面对企业创新这件事上,至少要从三个误区中走出来:


01.创新不是创造新事物、新概念,而是打开一种全新的视角

大多数的企业领导者,对于创新这件事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创新,一定要造成一个全新的事物”。

因此,他们执着于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一项管理员工的全新制度,亦或是鼓励让员工留下来主动加班的新措施。

然而这样的做法,显然并不是创新,更确切一点说,这是在“创造”,而且是“为了创造而创造”,硬生生的搞个概念、生搬硬套的拿出个制度模板,这些都属于创造的范畴,和创新压根儿就不沾边。

其实我们不妨仔细的想想,人类从一个创新大爆发的年代,走入边缘创新的新时代,这里唯一没变的一个逻辑就是:

创新者们一直在用自己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熟悉的世界。

就像是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的那样,发现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找到了全新的大陆,而在于能够以崭新的视角去看待熟悉的世界。

如果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有过涉猎,那么你还会发现,越是知识爆发的年代,就越容易诞生伟大的创新。

事实上,这就是人类用自己所学知识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世界、改变世界的结果。

在数学家的眼里,这个世界由各种各样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在建筑学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由钢筋和混凝土搭建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自己所涉猎的知识都是不同的,因而每个人、乃至某一个小群体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不同。

人类学家参与营销咨询工作也是这个道理,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重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就等同于给这项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多了一个观察的方向,进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方案。


02.创新的目标不是完美,而是无限接近于真实

第二个误区,是源自于人们内心对于完美的追求,的确,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创新工作是完美的,但仔细想想看,完美真的是目标吗?

如果为了让工作的结果更好看,那么IDEO应该选择去奥美和里奥·贝纳这样的4A广告公司挖人(当然我并没有任何贬低广告人的意思,我自己的理想也是当一名广告人),他们会把数据弄的更漂亮,成果更吸引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选择了人类学家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想知道人们最真实的行为心理和动机,只有离出发点越近的人,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所以说,一定要搞清楚创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喜欢搞形式主义的人,那么毫无疑问,创新的目标肯定就是你绩效要完成的指标。

但是如果真的换成是像IDEO这样的老板,我觉得还是要有必要思考一下,要通过创新,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03.创新不是颠覆,有的放矢的改动才是良策

关于创新的第三个误区,是很多领导者分不清“创新”和“颠覆”的区别。

事实上,创新和颠覆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前者往往针对局部,后者通常指向整体。

为什么很多人把乔布斯发明的iphone称之为颠覆,而非创新?

因为iphone的出现,不仅是打破了产品的市场格局,更是让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以及产品功能的走向,甚至是整个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交互,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样的变革不是每天都在发生,企业的创新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听你的老板天天喊着颠覆市场、颠覆行业、颠覆现有的人员配置,能做到的人几乎十万、甚至百万中无一。

即便是像IDEO这样强大配置的公司,也通常都是发现哪里不对就改哪里,发现营销工作有困难,就针对营销,发现设计工作不好做,就针对设计。

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局部的痛点,实现小规模的、迭代迅速的创新,才是正确的“创新观”,而关于颠覆,有这个心确实很好,但是做不到的话,真的不必强求。

“企业创新”这几个字虽然看着简单,但是放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却发现这个概念真的是太大了,从产品到理念、从执行到策略等等,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展开创新工作。

但在这项工作中,唯一不变的因素,就是“人”,创新是人们通过执行新想法而创造价值的过程。

像IDEO让人类学家参与工作的“骚操作”,其实也并没有多么的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时代发展至今,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已经不再泾渭分明,企业想要创新,自然也就不必用传统的头衔和标签,去定义员工了。

标签:

管理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以原创、转载、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21-51697771-8029,邮箱:mj@cndns.com ,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

热门TAG

热门视频